来源:甘肃省交通运输厅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5-08-21 15:29:25
群众接受媒体记者采访。
在陇原大地的脉络上,一条条蜿蜒的公路正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革命薪火的传承廊道与乡村振兴的希望通途。8月4日至8月9日,由甘肃省交通文化宣传教育中心组织的“媒体看交通”全媒体采访团走进临夏、甘南、庆阳三地,以车轮丈量发展足迹,用镜头记录时代变迁。这里,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天堑变坦途,革命老区的红色血脉激发现代化动能;这里,交通网从“连线成片”到“立体互联”,铺就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快车道”,更托举起百姓“出门硬化路、抬脚上客车”的小康梦想。
S34 双达高速公路。
临夏:法治护航民生路 匠心织就幸福网
河州大地,古道新章。临夏,一座曾以“河湟雄镇”闻名的丝路重镇。近年来,临夏交通人以法治为基、民生为本,攻坚“四好农村路”,打通发展“大动脉”,织密安全“管护网”,铺就便民“幸福路”。一条条法治化、人性化的民生之路,正托起乡村振兴的腾飞之翼,让交通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合赛高速卡斯合互通立交区施工现场。
法治筑基:质量监管铸就“放心路”
近年来,全州各级交通运输系统切实转变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将法治基因深植工程建设全链条,严守质量生命线。全面推行农村公路建设“七公开”制度,涵盖计划、资金、招标、管理、验收、责任、监督全流程,严格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确保每个环节透明可溯。建立“企业自检、社会监理、法人负责、政府监督、群众参与”的质量保障体系,从源头杜绝“豆腐渣”工程。动态监管机制高效运转,成立省州县三级联合督导组,采用“包片联点”机制驻点督查,2025年上半年排查整治农村公路安全隐患494处,590公里路段实现动态清零。创新监管手段引领全省,率先在全省探索搭建“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治超非现场执法“一张网”,通过“前端检测+数据传输+后台研判+跨部门一键处罚”模式,实现超限超载100%精准查处,货运车辆严重超限超载违法率骤降75%,让每一条路都成为群众信赖的“放心工程”。
智慧赋能:科技执法守护“安全路”
面对复杂地貌与灾害风险,临夏公路事业发展中心以科技突破传统执法瓶颈,将安全防线前移。在G1816乌玛高速临合段运用“无人机+北斗+AI”智慧巡检技术开展自动全覆盖巡查,部署无人机基站实现24小时循环巡查,大幅提升效率与精度。极端天气应急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巡检效率较人工提升8至10倍,应用路段巡检周期从“周级”缩短至“小时级”,年均巡检覆盖率提升至95%以上,养护风险降低70%。数据穿透式监管覆盖全域,建成集道路运输监管、“四好农村路”综合管理、交通运输执法于一体的交通运输指挥调度中心,整合路网数据1.62万公里、桥梁信息1296座,接入车辆动态数据5683辆,实现“线上预警、线上执法”,形成无死角监控网络。
G310 线大河家黄河大桥。
执法为民:重拳整治规范“秩序路”
聚焦群众出行痛点,临夏交通人高举法治利剑,净化运输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常态化推进,针对出租车市场乱象重拳出击,2025年上半年检查车辆1896辆次,查处违法违规行为147起,处置投诉47起,市场经营秩序显著好转。非法营运打击精准有力,依托视频卡口布控系统实现“线上预警、线下执法”,查处非法营运车辆31辆、非法网约车4辆,保障群众“坐上放心车”。便民服务数字化升级,推行货车司机“掌上办”服务,异地办理车辆年审842辆,实现“数据跑路替代群众跑腿”,法治实践以人为本,让运输服务更公平、更高效。
从人工巡检的“泥腿子时代”到无人机巡航的“智慧交通时代”,临夏交通人始终将法治作为民生之路的压舱石,将科技化为安全之路的护航盾。当一条条农村公路成为“法治宣传廊”、一辆辆公交车变身“移动普法站”,“壮丽河山披玉带”的交通画卷,正书写着“法润民生、路通民心”的时代新篇。
甘南:天路纵横贯雪域 生态牧歌通小康
走进甘南,看见的不仅是穿山越岭的钢铁巨龙,更是无数双手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写下的奋斗史诗。甘南交通人,用铁肩担当托起高原腾飞梦,他们让甘南州各族群众的出行变迁,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生动注脚。
旅客在夏河机场接受安检。
绿色天路:生态与发展的辩证答卷
在海拔3500米的碌曲草原,G1816乌玛高速合赛段工地机械轰鸣。这条甘南州投资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高速公路,承载着结束碌曲县不通高速历史的使命。
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甘南州沿线生态环境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与脆弱性,面临着严峻的生态保护挑战,行业主管部门超前谋划,合赛项目公司牵头实施,在合赛高速公路前期立项、工程建设、竣工验收及试运行的全生命周期内,针对各阶段生态保护的特点分别制定环水保管理技术措施,形成连贯的管理体系。
“我们采用草皮移植技术,将施工表土集中存放回填,让公路与草原共生。”合赛项目公司副总经理杨直说道。除此之外,项目团队还创新应用水泥零落地输送系统、焊接机器人等科技,实现桩基泥浆100%循环利用。施工便道严格限定在建设用地范围内,隧道渣土转化为路基填料,守护着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的生态屏障。
构建多方协同体系、采用“全过程环保管家”专业服务、应用高寒地区公路建设生态恢复技术……合赛项目施工期间,通过一系列课题攻关和新技术应用,有效减少高寒湿路基冻融破坏并连通下伏水系;桥梁工程推行集约化、装配式施工的同时实现桩基泥浆零排放;全面利用隧道弃渣进行碎石加工软基换填,在甘南高原上打造出一条绿色环保,科技高效的生态高速。
云端枢纽:航线织就的开放之翼
随着2025年夏航季启动,“西安⇌夏河⇌拉萨”航线正式开通,同时“夏河⇌成都”航线加密至每日一班。甘南州“一长线、两中转”航空网络布局实现重要突破,旅客吞吐量显著提升。
“落地自驾·畅游甘南”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机场与第三方公司合作推出的交通服务,该服务以“租车便利,全国可还”为切入口,让自驾爱好者褪去长途劳累,落地即可租车,轻松自驾九色甘南。
“‘西安⇌夏河⇌拉萨’航线,串联起西北历史文化枢纽与雪域高原核心城市,填补了甘南直飞西藏的航线空白。通过西安这一航空枢纽,甘南可快速衔接‘京津’冀‘长三角’等经济圈;而每日加密的‘夏河⇌成都’航线,则依托西南航空枢纽优势,将甘南接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及华南市场网络,形成‘东西双翼辐射、干支高效联动’的航线格局。”在夏河机场,甘南机场公司市场经营部副经理杨大卫说,“今年截至目前,旅客吞吐量已达5.3万人次,预计全年破10万人次。”
普惠动脉:开进牧场的幸福班车
“点对点专线让牧民进城不再难!”在合作市客运枢纽,绿环旅游客运公司负责人说道。2025年7月11日,该公司精心打造的“合作市⇌中川机场(兰州新区)”定制客运专线正式开通运营,专线首批投入10辆豪华商务车,提供点对点、灵活便捷的直达服务,有效连接甘南州首府合作市与中川机场、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为两地往来旅客及沿途居民带来安全、高效、舒适的全新出行体验。
专线的开通,是绿环旅游积极响应市场需求、提升区域交通服务品质的重要举措。“以前去兰州要转3趟车,现在点对点3小时直达。”藏族司机完玛扎西展示定制服务系统:商务车配备藏汉双语电子屏、高原急救药箱,上座率稳定在60%以上。
“我们正开发预约系统,让散居牧民用手机‘呼叫班车’”,客运公司负责人介绍说,“我们将以此次专线开通为起点,持续探索提升服务模式,为繁荣区域交通、促进人员往来与旅游发展贡献力量。”
从合赛高速的环保创新,到夏河机场的航线突破,再到牧区微循环的打通,甘南交通建设的每一步跨越,都在为这片高原注入新的活力。当铁轨划过草原、银鹰掠过雪山、班车开进帐篷,一幅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壮美画卷,正在青藏高原东北麓徐徐展开。
马莲河大桥。
庆阳:红色动脉焕新彩 老区振兴启新程
庆阳,这片承载着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两点一存”荣光的红色热土,正以交通之笔书写着法治护航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从创纪录的超级工程到城乡融合的智慧枢纽,再到穿越时空的精神地标,一条条畅安舒美的公路网络,不仅联通了老区的山山水水,更成为惠民富民、赋能发展的法治实践样本。
智慧助推城乡融合“微循环”
这片沟壑纵横的红色热土,曾因交通不便见证了革命战争的艰难,也孕育了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昔日,黄土高原的深沟巨壑曾是阻碍发展的天堑,崎岖的山路承载着老区人民走出大山的渴望与不易。 如何打破地理屏障,让交通从民生短板变为发展优势,是这片红色热土面临的时代课题。在“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合水县,一场由法治保障、科技赋能的客货邮融合实践正惠及千家万户。县交通运输集团投资8000万元购置64辆新能源公交,将分散班线整合为25条标准化线路,实现行政村公交覆盖率100%,票价较原挂靠车辆直降50%,让“出门硬化路,抬脚上公交”成为老区日常。
法治思维引领机制破冰。当地建立“政府牵头、多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推动客货邮融合纳入乡村振兴规划。依托“两点八线”物流体系(段家集、城关邮政所为枢纽,8条邮路覆盖所有建制村),44辆客货邮公交车化身移动驿站,年下行代运邮件5.2万件、上行带运农产品2.6万件,降低农村物流成本20%以上,真正实现“快递进村、山货进城”。
科技赋能提升法治服务温度。300万元打造的“智慧交通大脑”,通过AI监控实现疲劳驾驶3秒预警;与“车来了”平台联动,让群众手机一点即可查询线路、预约“门到门”定制客运。自运行以来,定制服务累计惠及20万人次,满意度达98%。法治与技术的双轮驱动,让农民“幸福出行、物流配送、邮政寄递”三个“最后一公里”难题在革命老区迎刃而解。
技术攻坚黄土天堑变通途
横亘于196米深河谷之上的马莲河特大桥,是G309线合水至西峰公路的控制性工程。这座全长2208米、主墩高178米的6塔7跨矮塔斜拉桥,以单跨230米跨度、七跨连续联跨、178米最高墩身创下黄土高原桥梁建设三项国内纪录。
面对湿陷性黄土地质的难题,项目建设者运用技术创新,采用国内首创的智能温控系统精准控制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运用“同步配重+分级顶推与劲性骨架瞬时锁定”工艺,将合龙误差控制在毫米级,成功克服强风沙尘和地质变形风险。每一道焊缝的检测、每一方混凝土的配比,都在严苛的施工规范与技术标准中凝结成品质丰碑。
这座预计2025年底通车的大桥,将西峰至合水的车程压缩至30分钟以内,构筑起市域“半小时经济圈”。它不仅为陇东能源基地打通动脉,更以法治化、标准化建设模式为黄土地质区特大桥梁工程树立了行业标杆,让天堑变通途的梦想照进革命老区的现实。
传承点亮养路护路精神灯塔
从养路工区到精神地标,屯字老道班的变迁见证着法治文化与公路精神的薪火相传。院内那口人工挖掘十丈深的老井、曾熬制沥青的铁锅和指挥作息的铁钟,无声诉说着老一辈养路人“养好公路,保障畅通”的初心。正是这种无私奉献,甘当路石的“八棵树精神”,支撑他们在没有机械的年代,用双手铺就镇原县第一条柏油路。
新时代的养路人将法治基因注入传统。在樊浩停车区,由巩吕老道班升级而成的服务综合体,AAA级旅游厕所、“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驿站”与便民超市相继落成,24小时热水、路况咨询、应急药品等暖心服务,让昔日道班蝶变为解决国道“三难”(停车难、如厕难、休息难)的法治惠民窗口。今年,这里还将融入党建宣传与公路文化,打造功能与文化并重的示范载体。
这种精神更延伸至阡陌乡野。如宁县宁文公路通过“路长制+联合整治”,建成带动6600亩玉米种植、288头肉牛养殖的“产业路”;庆阳公路中心管养的1261个行政村实现公路列养率100%,路域环境整治、非公路标志清理等法治化举措,护航着“四好农村路”连起万家灯火。
从马莲河畔拔地而起的交通要道,到合水乡村畅行的智慧公交;从屯字道班斑驳的铁钟到樊浩停车区明亮的灯牌——庆阳交通的每一次跨越,都刻印着法治规范与技术创新的双重底色。革命老区正沿着法治护航的康庄大道,将红色基因转化为振兴动能,崛起为陕甘宁毗邻地区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
(李晓云 马季 赵宏博 云旦迦沧 方洁 王昊武)